现在是:
当前位置:滨州市供销社网站 > 社情要闻 >
【讲好 “供销故事”—一线纪实】从“农资供应站”到“科技服务枢纽”—— 滨城区供销社科技助农纪实
文章来源:  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15    点击数:1

      曾经的滨城区供销社,一度困于传统农资销售的单一模式,服务半径局限于化肥农药配送,农户对精准种植、品种改良的需求难以满足。2020年起,山东省“科技兴农”战略部署为其转型指明方向,通过整合科研资源、革新服务模式,逐步构建起“研发-推广-服务”一体化的科技助农体系,成为破解农业现代化瓶颈的关键力量。

创新举措一:打造定制化农资供应链

      投资300万元建成供销直供掺混肥生产线,实现每小时30吨的产能,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,能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检测数据和作物生长周期,精准调配氮、磷、钾比例。

      “张大哥,根据你家的小麦田土壤肥力情况,这批掺混肥我特意加了锌、硼等微量元素,保准麦粒品质能上去。”在滨北街道农资服务点,技术员王虎虎边核对配方单边向农户介绍。这种“私人定制”模式让农资使用效率显著提升,辐射无棣、惠民等周边县区,年服务大户超1500户。

创新举措二:构建良种培育推广体系

      投入500万元建设里则为农服务中心,组建12人的科研团队,与省农科院、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。2019 年起,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,示范种植“济麦 44”“鲁糯299”等10余个小麦、玉米优良品种;2023年,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教授工作站,试点种植“农大753”“中农大202”等40余个新品种,形成了良种“育、繁、推、销”产业体系。

典型场景:机械化服务破解“用工难”

      2025年三夏期间,三河湖镇的2000亩麦田面临收割机短缺的困境。区供销社紧急调度15台智能收割机,实现每亩收割成本降低18元,比传统方式节省3天时间。

      三夏生产期间,滨城区供销社累计投入联合收割机、大中型拖拉机、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60余台(套),小麦收割1.2余万亩,玉米播种2.7余万亩。

      “以前是我们找农资,现在是供销社送技术上门。” 这是滨城区农户对转型最直观的感受。该模式不仅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,更构建起“科技下沉-农户受益-产业升级”的良性循环,通过“定制化服务+数字化管理”,让科技从实验室走进寻常农田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科技赋能模式,为传统供销社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
滨州市供销合作社主办    地址:滨州市黄河五路338号滨州日报社11楼    联系电话:0543-3321720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2021046808号-1     技术支持:山东自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建议电脑屏幕分辨率大于1280x768    使用IE9以上浏览器进行浏览

鲁公网安备37160202000709